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里,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,十岁的李沐阳刚刚摘下头盔,汗水浸湿了他的头发,但他的眼睛却格外明亮。“我终于又回到了剑道上!”他兴奋地说道,这样的场景,正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,在全国各地的击剑馆中逐渐成为常态。
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,王钰在过去几个月里亲眼见证了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回归与复苏。“看到孩子们重新拿起剑,脸上洋溢着笑容,这是我们最为欣慰的时刻。”王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我们的重点不是急于培养冠军,而是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击剑运动带来的快乐。”
2022年至2023年初,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,许多击剑馆不得不暂停线下课程,转而开展线上教学,虽然这种方式维持了部分训练内容,但无法完全替代实战训练。“击剑是一项需要面对面交锋的运动,线上课程很难模拟真实的对抗环境。”王钰指出。
随着2023年春季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,北京市击剑协会开始协助各俱乐部有序恢复线下训练,重启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王钰坦言:“有些孩子因为长时间没有实战,技能生疏了;有些则对重返剑道感到紧张和不安;还有部分家长对安全问题存在顾虑。”
为此,北京市击剑协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返训练指南,包括分阶段恢复训练强度、加强器材消毒、优化场馆通风系统等措施。“安全始终是我们首要考虑的因素。”王钰强调。
在王钰看来,后疫情时代击剑运动的发展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,而不是单纯追求竞技成绩。“击剑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,更是一种教育方式,它教会孩子们尊重、纪律和坚持不懈的精神。”
北京市击剑协会近期推出了一系列“快乐击剑” initiatives,包括趣味挑战赛、亲子击剑体验日和分级进阶系统,这些活动旨在降低参与门槛,让更多孩子能够体验击剑的乐趣。
“我们不再强调输赢,而是关注每个孩子的进步和享受过程的程度。”王钰分享了一个例子:一个八岁的女孩在重返剑道后,起初因为害怕被击中而犹豫不决,教练没有强迫她立即参加对抗,而是通过游戏方式让她逐渐适应,几周后,她不仅克服了恐惧,还开始享受与伙伴们的交锋。
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经验也让击剑运动开始更多融入科技元素,王钰介绍,北京市击剑协会正在开发一款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击剑训练APP,通过AR技术模拟实战场景,帮助孩子们在家中也能够进行基础训练。
“科技不是要取代传统训练,而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。”王钰表示,“特别是对于初学者,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兴趣。”
协会还引入了视频分析技术,帮助小剑客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技术动作。“通过即时回放,孩子们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动作哪里做得好,哪里需要改进,这种反馈比单纯的口头指导更有效。”
王钰认为,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。“在这项运动中,孩子们学会的不仅是如何进攻,更重要的是如何防守、如何观察对手、如何策略性思考。”
北京市某小学的体育老师张静分享了她的观察:“练习击剑的学生在专注力和决策能力方面有明显提高,他们学会在压力下保持冷静,能够更快地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。”
心理专家李教授也从专业角度肯定了击剑运动的价值:“击剑需要运动员在高速对抗中做出决策,这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应变能力和心理韧性,击剑礼仪中的尊重对手、遵守规则等要求,也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。”
展望未来,王钰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推广“快乐击剑”的理念,让更多孩子能够接触并喜爱上这项运动。“我们计划与更多学校合作,开展击剑普及课程;同时也会培训更多教练,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,特别是激发孩子兴趣的能力。”
协会还计划举办更多面向初学者的趣味性赛事,降低参赛门槛。“传统的击剑比赛往往竞争激烈,对于新手来说可能压力太大,我们想要创建一种更加轻松、友好的比赛环境,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比赛过程。”
对于家长,王钰建议:“请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比赛成绩,而是多问问他们是否享受过程,击剑是一项可以终身从事的运动,培养兴趣比短期成绩更重要。”
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,北京市各击剑馆再次充满了活力,小剑客们身着白色击剑服,手持花剑、重剑或佩剑,在剑道上移动、交锋、得分,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勇气和运动的快乐,这正是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最希望看到的景象。
“当看到孩子们因为击中有效部位而欢呼,因为一场精彩的交锋而与对手击掌致意时,我们知道,击剑运动的真正价值得到了体现。”王钰微笑着说,“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多少个冠军,而是让更多孩子能够体验击剑的乐趣,并从中获得成长。”